第139章
關燈
小
中
大
二九天, 足以凍得人伸不出手來。往年這時一家老小都要窩在屋中, 圍著火盆瑟瑟發抖。計算著種糧和口糧的配比, 指望開春多挖些野菜果腹。然而今年,卻有不同。
推開虛掩的簡陋木門,李二走進了小屋。他身上滿是熱騰騰的汗氣, 就連那身冬衣都浸的有些濕了。
“快!快脫下來放炕上晾晾。”李二的婆娘趕忙湊了上來,幫他解衣。
李二卻先從懷裏掏出了一個餅子,遞在了妻子手中:“今日我得了三甲,這是賞的!”
李家娘子立刻喜笑顏開,取過了那厚實的餅子。
李二一家, 是逃難逃到潞城的。他家原本住在祁縣, 但是當地匈奴鬧了起來, 說是要立國,又有官兵前來討伐。一來二去, 房子被燒了, 人也差點被拉去做兵丁。被迫無奈, 李二只得帶上一家老小, 想要逃離並州。
究竟逃往哪裏,李二其實心裏沒底。琢磨著隨波逐流,翻過太行山,前往兗州。誰料走到上黨時,有消息傳了過來。上黨太守心慈,命令各縣收容流民,開墾官田。對於這事,李二是心存疑慮的,畢竟一路上他就見人被拉去蓋鄔堡了。大冬天做苦役,可跟當兵拼命沒啥區別。
然而又走了好幾日,來到郡府潞城時,他才恍然發現傳言不虛。只見潞城西郊的荒地上,已經建起了不少屋舍,更有農人趕著牛馬開墾荒地。放在其他地方,是見都見不到的。這群人怎麽敢在上黨停留?這裏距離匈奴可不遠啊!
畢竟還是謹慎,李二又仔細打聽了許久,才發現如今潞城裏高坐的,是那位傳說中的佛子。因他保佑,之前攻打潞城的匈奴人都被神雷劈死了,疊成的京觀還在城外堆著呢!見了那高高的封土堆,又看了流民大營外那些登記名冊的官差。李二終究還是下定了決心,留在了城外。
開墾荒地,官老爺們會提供犁頭和牲畜。耕種的種子,也可以向官府賃借。田賦是有些高,第一年足要四成,往後會酌情減少。但是人家都給了這麽多東西,又沒有其他苛捐,並不算太高。
更讓人欣喜的是,在開荒之餘,還會兵士組織他們操練。所有參加操練的,都發冬衣一件,每日還有一頓飽飯。雖然要練足兩個時辰,但是現在農活不算太多,倒也能撐得下來。練足一月後,每三日便有一次考校。凡跑步、射箭、投石前三者,都有餅子可領。
李二身體不算強壯,但是眼神極好,手也頗穩,因此在射術上能博個三甲之位。這還不算什麽,若是月考隊列時,能獲三甲,一隊十人都能領到餅子呢!
這樣一個厚厚的餅子,用熱湯泡開,足夠妻兒吃上兩日,簡直算得上救命糧了。對於李二這樣的沒有多少餘財的新附流民,更是重要。
看妻子歡天喜地的接過餅子,李二才露出了點笑容,扒了那身濕漉漉的冬衣,鉆進了蒙在土炕上的被窩裏。這土炕也是來到潞城後才見到的,流民戶戶都有。離地大約三尺,構造跟竈臺相仿,下面可以燒柴。只要每日添些柴火,就能讓床榻暖暖和和,一覺睡到天明。
也正是因為這種土炕,讓那些缺少寒衣的流民不至於凍餓而死。等到回頭能蓋自己的房子了,也要先修個土炕才行。
李二娘子手腳麻利的把濕衣搭在炕上,也坐了下來:“還有幾天就要月比了,你們那隊能贏嗎?”
李二嘆了口氣:“只看其他幾人了。”
隊列考校的是一隊人。就他們這隊,還是有兩人始終不成。不過今天他聽來的消息,才讓人意動。想了想,李二低聲對妻子說:“等到開春,怕就要正式編伍了。若是有戰事,我想上陣試試。”
李二娘子一聽,臉色就變了:“不是說守土嗎?怎麽還要上戰場……”
“若是匈奴打來,可不就要守土。”李二表情頗為鄭重,“這次可是最好的時機,據說參戰者還有木槍、長弓可領。若是將來,怕都要自備了。而且參軍官府就能免去役力,獲勝還有賞賜,總比窩在家中要好。”
免役對於大部分農人而言,還是非常有誘惑力的。苦役苦役,正是因為官府經常把一些粗重差事分發給下面百姓,有時甚至要背井離鄉,在外面修墻挖河,苦不堪言。自己初來乍到,還身處流民大營,若是被拉去做勞役,家裏的擔子可就重了。
相反,打仗的話,時間不會太久,獲勝還有賞賜。他辛辛苦苦操練,不就是為了讓家裏過的更好一些嗎?既然學了本身,就該展露一下。說不定,還能因功獲賞呢!
李二娘子聞言,不由雙手合十:“藥師佛保佑,賜我琉璃之境。願我夫君戰戰皆勝,平安歸來。”
這是流民營中最通行的祈禱詞,就如家中供奉的藥師佛牌位。李二的神情也鄭重了些。是啊,只要那位高坐堂上的佛祖化身顯靈,便足以讓他們安安穩穩守住這一方天地。
※
“府君,兩月之內,各縣共收容流民四千戶。墾荒足比往年多出數倍,勢頭過猛,怕是要緩緩了。”段欽拿著新編出的官田黃冊,前來匯報。
“上黨原有一萬三千戶,前些年大亂,加之大災,怕是又減了不少。光是耕地,應當足夠。只是糧食問題略為嚴重。”梁峰仔細翻閱黃冊,斟酌道,“今冬暫且這樣,一切等明年開春後再說。若是糧食豐產,再考慮擴大耕種的問題。”
西晉太康年間統計過一次人口,上黨在冊的只有一萬多戶,就算把世家隱戶計算在內,恐怕也不會超過兩萬之數。按照一戶五口算,整個上黨十縣,只有十萬人丁。這數字,放在後世聽起來簡直像個笑話。隨便一個地級市,不得有個百萬人口?就算東漢治平年間,也要超出這個數字五倍才是。
而現在呢?經歷了兵禍、天災和大規模的逃荒,上黨郡剩下的人口有沒有一萬戶都存疑了。所以他才會說,安置這些人口不成問題。但是有地,卻不一定養得活人。不論是種糧還是口糧,都是極大的短板。虧得他跟司馬騰打報告,說今年數次兵禍,又有流民過境,截流了部分秋稅。否則連現在這些人,恐怕都養活不起。
沒糧,自然要想法子弄糧。可惜如今這世道,各地都是糧荒。去歲洛陽亂了整整一年,張方拐走天子時,又把洛陽皇宮犁了一遍。別說產糧,明年司州之下能不鬧災就算好的了。而司州缺糧,供應給並州的糧道就沒指望了。就算有糧,運都未必能運回來。加之匈奴鬧的這麽兇,商道也幾乎斷絕。想要糧食,還真只有自己乖乖去種一途。
“各縣的積年老農也要盡快招來郡府,還有精通水利之人。今冬務必要整理出一套適宜的春耕方案。”梁峰道。
這也是沒辦法的辦法。招募那些經驗豐富的老農,以他們的經驗為參考,綜合農書所言,整理出一套合理的耕種辦法。這做法之前在梁府也嘗試過,取得的效果相當不錯。但是各縣有各縣的地理環境,還要仔細研究過再說。如果有可能,最好把這些農學成果記載下來,就如後世赫赫有名的《齊民要術》一樣,編纂成冊。像是《氾勝之書》和《四民月令》之類農書,都是漢代著作了,還是要更新換代才行。
段欽頷首:“農人已經上路了,再過幾日當能抵達潞城。還有書館的告貼也張貼了出去,崔主記說,再過十日,書館當能開放。”
這書館,也是梁峰最近想到的。還是葛洪無心一句,讓他留意起了藏書問題。像葛洪這樣身家平平的學子,是沒有可能用紙的。若是有心儀的書想收藏,只能用竹簡去抄。葛洪現今雖然只二十一歲,但是寫成的文字,也有十數萬。從南方一路跋涉到北方,光是書簡就丟損了不少。如今構思新作《抱樸子》時,他也屢屢嘆息,若是早些時候遇到梁府君就好了。
這也讓梁峰想到了另一個問題。亂世之中,最容易損毀的,可能就是書簡了。逃命時除了那些愛書成癡的,能有多少帶著厚重的書簡出行?還不是取好帶的金銀財帛。但是若把竹簡換成紙書,能夠攜帶的數量就多出幾倍,知識流傳自然不容易中斷。更何況抄書也需要人手,若是成立書館,是否也能招攬更多儲備人才呢?
當他把這想法說與段欽和崔稷後,兩人立刻上了心。沒人比他們更了解書籍對於那些寒門子弟的誘惑力和重要性。於是經過一番斟酌,崇文館另設書館,專門存放紙書。只要字跡上佳的學子,都可以進館抄書。每抄五冊,可免費得一冊白紙,筆墨隨取,抄寫自己想要的書籍。
這說法光是聽聽,就讓人趨之若鶩!等若說人人進館,都能親筆抄寫五冊書,隨後再抄一冊帶走。簡直是做夢都求不得的好事!那些世家藏書,根本就不會讓庶族輕易窺探。而自己能找到的書籍,也不過區區幾種。如此安排,簡直就是把一座寶庫敞開在窮人面前,誰能不如饑似渴,想要多抄幾本呢?
有人抄,自然也要有人提供書籍。除了梁峰自己的家藏外,他還提了個建議,只要給書館提供五十冊各類書籍,就能隨意入館,在特設的暖閣之中閱覽眾書。可隨意取用筆墨,還能觀看旁人的孤本。如此一來,一些愛書藏家也會忍不住借給書館一些書籍,供人抄閱。
這樣可抄的書就會越來越多,成為一個真正的紙質化圖書館。萬卷也不過是一輛馬車的事情,豈不妙哉!
而有這樣的寶庫在手,不愁那些好學士子不遠道而來,閱覽眾書。再加上梁府的雕版印刷技術,不愁留不下人才!
如今會買藏經紙的人,已經因戰亂減少許多。《金剛經》的銷量也有所下滑,不如把多出的紙用在更有用的地方。梁峰想要的可不僅僅是米糧,還有更重要的東西需要考量。
“書館一定要註意防火,還有暖閣也好好修繕,做到盡善盡美。”梁峰仔細叮囑道。
趁著真正的嚴寒還未到來,要再多做幾件事情才行。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
推開虛掩的簡陋木門,李二走進了小屋。他身上滿是熱騰騰的汗氣, 就連那身冬衣都浸的有些濕了。
“快!快脫下來放炕上晾晾。”李二的婆娘趕忙湊了上來,幫他解衣。
李二卻先從懷裏掏出了一個餅子,遞在了妻子手中:“今日我得了三甲,這是賞的!”
李家娘子立刻喜笑顏開,取過了那厚實的餅子。
李二一家, 是逃難逃到潞城的。他家原本住在祁縣, 但是當地匈奴鬧了起來, 說是要立國,又有官兵前來討伐。一來二去, 房子被燒了, 人也差點被拉去做兵丁。被迫無奈, 李二只得帶上一家老小, 想要逃離並州。
究竟逃往哪裏,李二其實心裏沒底。琢磨著隨波逐流,翻過太行山,前往兗州。誰料走到上黨時,有消息傳了過來。上黨太守心慈,命令各縣收容流民,開墾官田。對於這事,李二是心存疑慮的,畢竟一路上他就見人被拉去蓋鄔堡了。大冬天做苦役,可跟當兵拼命沒啥區別。
然而又走了好幾日,來到郡府潞城時,他才恍然發現傳言不虛。只見潞城西郊的荒地上,已經建起了不少屋舍,更有農人趕著牛馬開墾荒地。放在其他地方,是見都見不到的。這群人怎麽敢在上黨停留?這裏距離匈奴可不遠啊!
畢竟還是謹慎,李二又仔細打聽了許久,才發現如今潞城裏高坐的,是那位傳說中的佛子。因他保佑,之前攻打潞城的匈奴人都被神雷劈死了,疊成的京觀還在城外堆著呢!見了那高高的封土堆,又看了流民大營外那些登記名冊的官差。李二終究還是下定了決心,留在了城外。
開墾荒地,官老爺們會提供犁頭和牲畜。耕種的種子,也可以向官府賃借。田賦是有些高,第一年足要四成,往後會酌情減少。但是人家都給了這麽多東西,又沒有其他苛捐,並不算太高。
更讓人欣喜的是,在開荒之餘,還會兵士組織他們操練。所有參加操練的,都發冬衣一件,每日還有一頓飽飯。雖然要練足兩個時辰,但是現在農活不算太多,倒也能撐得下來。練足一月後,每三日便有一次考校。凡跑步、射箭、投石前三者,都有餅子可領。
李二身體不算強壯,但是眼神極好,手也頗穩,因此在射術上能博個三甲之位。這還不算什麽,若是月考隊列時,能獲三甲,一隊十人都能領到餅子呢!
這樣一個厚厚的餅子,用熱湯泡開,足夠妻兒吃上兩日,簡直算得上救命糧了。對於李二這樣的沒有多少餘財的新附流民,更是重要。
看妻子歡天喜地的接過餅子,李二才露出了點笑容,扒了那身濕漉漉的冬衣,鉆進了蒙在土炕上的被窩裏。這土炕也是來到潞城後才見到的,流民戶戶都有。離地大約三尺,構造跟竈臺相仿,下面可以燒柴。只要每日添些柴火,就能讓床榻暖暖和和,一覺睡到天明。
也正是因為這種土炕,讓那些缺少寒衣的流民不至於凍餓而死。等到回頭能蓋自己的房子了,也要先修個土炕才行。
李二娘子手腳麻利的把濕衣搭在炕上,也坐了下來:“還有幾天就要月比了,你們那隊能贏嗎?”
李二嘆了口氣:“只看其他幾人了。”
隊列考校的是一隊人。就他們這隊,還是有兩人始終不成。不過今天他聽來的消息,才讓人意動。想了想,李二低聲對妻子說:“等到開春,怕就要正式編伍了。若是有戰事,我想上陣試試。”
李二娘子一聽,臉色就變了:“不是說守土嗎?怎麽還要上戰場……”
“若是匈奴打來,可不就要守土。”李二表情頗為鄭重,“這次可是最好的時機,據說參戰者還有木槍、長弓可領。若是將來,怕都要自備了。而且參軍官府就能免去役力,獲勝還有賞賜,總比窩在家中要好。”
免役對於大部分農人而言,還是非常有誘惑力的。苦役苦役,正是因為官府經常把一些粗重差事分發給下面百姓,有時甚至要背井離鄉,在外面修墻挖河,苦不堪言。自己初來乍到,還身處流民大營,若是被拉去做勞役,家裏的擔子可就重了。
相反,打仗的話,時間不會太久,獲勝還有賞賜。他辛辛苦苦操練,不就是為了讓家裏過的更好一些嗎?既然學了本身,就該展露一下。說不定,還能因功獲賞呢!
李二娘子聞言,不由雙手合十:“藥師佛保佑,賜我琉璃之境。願我夫君戰戰皆勝,平安歸來。”
這是流民營中最通行的祈禱詞,就如家中供奉的藥師佛牌位。李二的神情也鄭重了些。是啊,只要那位高坐堂上的佛祖化身顯靈,便足以讓他們安安穩穩守住這一方天地。
※
“府君,兩月之內,各縣共收容流民四千戶。墾荒足比往年多出數倍,勢頭過猛,怕是要緩緩了。”段欽拿著新編出的官田黃冊,前來匯報。
“上黨原有一萬三千戶,前些年大亂,加之大災,怕是又減了不少。光是耕地,應當足夠。只是糧食問題略為嚴重。”梁峰仔細翻閱黃冊,斟酌道,“今冬暫且這樣,一切等明年開春後再說。若是糧食豐產,再考慮擴大耕種的問題。”
西晉太康年間統計過一次人口,上黨在冊的只有一萬多戶,就算把世家隱戶計算在內,恐怕也不會超過兩萬之數。按照一戶五口算,整個上黨十縣,只有十萬人丁。這數字,放在後世聽起來簡直像個笑話。隨便一個地級市,不得有個百萬人口?就算東漢治平年間,也要超出這個數字五倍才是。
而現在呢?經歷了兵禍、天災和大規模的逃荒,上黨郡剩下的人口有沒有一萬戶都存疑了。所以他才會說,安置這些人口不成問題。但是有地,卻不一定養得活人。不論是種糧還是口糧,都是極大的短板。虧得他跟司馬騰打報告,說今年數次兵禍,又有流民過境,截流了部分秋稅。否則連現在這些人,恐怕都養活不起。
沒糧,自然要想法子弄糧。可惜如今這世道,各地都是糧荒。去歲洛陽亂了整整一年,張方拐走天子時,又把洛陽皇宮犁了一遍。別說產糧,明年司州之下能不鬧災就算好的了。而司州缺糧,供應給並州的糧道就沒指望了。就算有糧,運都未必能運回來。加之匈奴鬧的這麽兇,商道也幾乎斷絕。想要糧食,還真只有自己乖乖去種一途。
“各縣的積年老農也要盡快招來郡府,還有精通水利之人。今冬務必要整理出一套適宜的春耕方案。”梁峰道。
這也是沒辦法的辦法。招募那些經驗豐富的老農,以他們的經驗為參考,綜合農書所言,整理出一套合理的耕種辦法。這做法之前在梁府也嘗試過,取得的效果相當不錯。但是各縣有各縣的地理環境,還要仔細研究過再說。如果有可能,最好把這些農學成果記載下來,就如後世赫赫有名的《齊民要術》一樣,編纂成冊。像是《氾勝之書》和《四民月令》之類農書,都是漢代著作了,還是要更新換代才行。
段欽頷首:“農人已經上路了,再過幾日當能抵達潞城。還有書館的告貼也張貼了出去,崔主記說,再過十日,書館當能開放。”
這書館,也是梁峰最近想到的。還是葛洪無心一句,讓他留意起了藏書問題。像葛洪這樣身家平平的學子,是沒有可能用紙的。若是有心儀的書想收藏,只能用竹簡去抄。葛洪現今雖然只二十一歲,但是寫成的文字,也有十數萬。從南方一路跋涉到北方,光是書簡就丟損了不少。如今構思新作《抱樸子》時,他也屢屢嘆息,若是早些時候遇到梁府君就好了。
這也讓梁峰想到了另一個問題。亂世之中,最容易損毀的,可能就是書簡了。逃命時除了那些愛書成癡的,能有多少帶著厚重的書簡出行?還不是取好帶的金銀財帛。但是若把竹簡換成紙書,能夠攜帶的數量就多出幾倍,知識流傳自然不容易中斷。更何況抄書也需要人手,若是成立書館,是否也能招攬更多儲備人才呢?
當他把這想法說與段欽和崔稷後,兩人立刻上了心。沒人比他們更了解書籍對於那些寒門子弟的誘惑力和重要性。於是經過一番斟酌,崇文館另設書館,專門存放紙書。只要字跡上佳的學子,都可以進館抄書。每抄五冊,可免費得一冊白紙,筆墨隨取,抄寫自己想要的書籍。
這說法光是聽聽,就讓人趨之若鶩!等若說人人進館,都能親筆抄寫五冊書,隨後再抄一冊帶走。簡直是做夢都求不得的好事!那些世家藏書,根本就不會讓庶族輕易窺探。而自己能找到的書籍,也不過區區幾種。如此安排,簡直就是把一座寶庫敞開在窮人面前,誰能不如饑似渴,想要多抄幾本呢?
有人抄,自然也要有人提供書籍。除了梁峰自己的家藏外,他還提了個建議,只要給書館提供五十冊各類書籍,就能隨意入館,在特設的暖閣之中閱覽眾書。可隨意取用筆墨,還能觀看旁人的孤本。如此一來,一些愛書藏家也會忍不住借給書館一些書籍,供人抄閱。
這樣可抄的書就會越來越多,成為一個真正的紙質化圖書館。萬卷也不過是一輛馬車的事情,豈不妙哉!
而有這樣的寶庫在手,不愁那些好學士子不遠道而來,閱覽眾書。再加上梁府的雕版印刷技術,不愁留不下人才!
如今會買藏經紙的人,已經因戰亂減少許多。《金剛經》的銷量也有所下滑,不如把多出的紙用在更有用的地方。梁峰想要的可不僅僅是米糧,還有更重要的東西需要考量。
“書館一定要註意防火,還有暖閣也好好修繕,做到盡善盡美。”梁峰仔細叮囑道。
趁著真正的嚴寒還未到來,要再多做幾件事情才行。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